从《桂林山水》一文 谈“啊”字的变音读法
现行人教版教材,无论是阅读课文,还是精读课文,语气助词“啊”出现的频率都是很高的。尤其是第十一册第一课《桂林山水》一课,在全文不到400字的情况下,“啊”字竟出现了6次。由于助词“啊”字常因前面字音不同而发生变音。因此,助词“啊”的读音在此文很有代表性。但笔者深入课堂听课时,却发现不少语文教师在范读课文或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,都将“啊”字的读音一律读成“a”,没有读出“a”字的变音效果。试想这样的读法,势必影响文章的表达效果!
为此,笔者认为,就“a”字的变音,有必要和语文界的部分同仁们提出切磋,以期得到斧正。
作者写桂林的“水”有这样一段文字:“漓江的水真静啊,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;漓江的水真清啊,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;漓江的水真绿啊,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。”在写桂林的“山”有这样一段文字:“桂林的山真奇啊,一座座拔地而起,各不相连,像老人,像巨人,像骆驼,奇峰罗列,形态万千;桂林的山真秀啊,像翠绿的屏障,像新生的竹笋,色彩明丽,倒映水中;桂林的山真险啊,危峰兀立,怪石嶙峋,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。”
上述6个“啊”字,由于所处的位置不同,读音也相继发生变化。
其一、当“啊”字前面的一个汉字韵母的韵尾出现“i”字时,这时的“啊”不读“啊”而读“呀”。如:“桂林的山真奇(qi)啊(a),一座座拔地而起,……。”就应读作:“桂林的山真奇呀(q′ia),一座座拔地而起,……”。
其二、当“啊”字前面一个汉字韵母的韵尾出现“n”字时,受到前一韵母n收音的影响而发生的变音,这时的“啊”不读“啊”,而读“哪”。如:“桂林的山真险(xian)啊(a),危峰兀立,怪石嶙峋,……”就应读作“桂林的山真险哪(xia′na),危峰兀立,怪石嶙峋,……”。
其三、当“啊”字前面一个汉字的韵母是“u、ao、ou、uo、iu”时,后面的“啊”不读“啊”而读“哇”。如:“桂林的山真秀(xiu)啊(a),像翠绿的屏障,……”,这时就应读作“桂林的山真秀哇(xi′ua),像翠绿的屏障,……。”.
其四、当“啊”字的前一个字的韵母是“ing、ong”时,这时后面的“啊”则应读后鼻韵母的韵尾“ng”和“a”的混浊音,但读音不宜太重。如:“漓江的水真静(jing)啊(a),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,……” ;“漓江的水真清(qing)啊(a),清得可以看到江底的沙石,……”,就应读作“漓江的水真静啊(ji′nga),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,……;漓江的水真清啊(qi′nga),清得可以看到江底的沙石,……”。
总之,“啊”字的几种变音,在人教版的现行教材中随处可见,由于篇幅,本人不再一一赘述。
但是,本人认为,作为一名语文教师,首先一定要正确掌握每句话的汉字读音,只有这样,才能真正感受字里行间饱含的作者的真情实感,从而达到入情入境,被课文表达的情感所打动,否则,朗读或阅读效果将会大打折扣。
(作者 陈家富,生于1960年12月,任教于安徽省霍邱县河口镇中心小学。先后发表有学术价值的教育教学论文50多篇,现系中国小语论坛特约研究员,中陶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会员。2004年7月,被正式批准享受县政府特殊津贴;同年9月,被六安市教育局授予教书育人、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先进个人;2005年5月,正式申报安徽省小学特级教师)